此开国中将想回军队, 拜访2位副总长3位总政副主任, 未获明确表态

  • 首页
  • 安博客户端下载介绍
  • 产品展示
  • 新闻动态
  • 你的位置:安博客户端下载 > 新闻动态 > 此开国中将想回军队, 拜访2位副总长3位总政副主任, 未获明确表态
    此开国中将想回军队, 拜访2位副总长3位总政副主任, 未获明确表态
    发布日期:2025-09-07 14:45    点击次数:79

    任何个人的命运,在时代的浪潮下都是渺小的,很多选择都由不得自己,即便是一些高级干部也不例外,比如说开国中将欧阳文。

    他本来担任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政委、院长,却因为帮彭总说公道话,导致降为顾问,此后13年里一直处于赋闲状态。

    等中央开始大力审查旧案后,他原先任职的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已经改制,更名“西北电讯工程学院”并转为地方高校,这让欧阳文随之变成地方干部。

    对于这个结果,欧阳文拒绝接受,自己奋斗了一辈子的军队,怎么说脱离就脱离了?

    他带着疑惑,进行走组织路线申诉,奈何在接连请求了2位副总长、3位总政副主任后,有人帮忙恢复了工作,可还是属于技术干部。

    此事成了欧阳文的一个心结,即便晚年仍在日记本上写下:我从未脱离军队系统,我不接受“技术干部”的结论。

    那么,他当初被影响的前因后果是什么?又是为何不能重归军队呢?

    前面说过,欧阳文被降职主要跟彭总有关,但纵观来龙去脉,他似乎也没做错什么。

    欧阳文是平江人,最开始参加红军也是在红三军团,这的确跟彭总有渊源。不过他没多久又转到红一军团,此后就在八路军115师、第四野战军这条发展线中,战争年代也因级别相差较大,跟彭总没什么直接来往。

    真正被拿来做文章的,是他建国后两个职务上发生的事。

    一是解放军报社总编辑,1955年9月8日经总政批准,正式宣布由欧阳文、赵易亚、邱岗、李希庚、唐平铸、胡痴6位同志组成“解放军报编辑委员会”,欧阳文是首任总编辑。

    由于机构初立,很多事情都是摸索着来,欧阳文对于一些规章制度有些独到的见解,他希望军报的工作人员能列席军委办公会,这样有什么重大决策,军报能第一时间传达下去、统一思想。

    为此,欧阳文给主管军委工作的彭总写信,提出建议:“军委会讨论全军性的重大问题时,凡是与报纸宣传有关的,最好能吸收我们参加,以便及时了解领导意图和得到指示。这样,我们在宣传时,就更有把握些。”

    3天后,彭总作出批示,并送谭政、黄克诚阅:“请办公厅办此事。”军委办公厅很快正式行文通知各大总部。

    这本来只是欧阳文为了全军工作提的一个建议,没想到后来被人拿来做文章,说他跟彭总“有关系”。

    如此说法确实过于扩大化,彭总主管军委期间,给他写过信的人不计其数,更何况欧阳文并非为私事,所以庐山之后,组织并没有捕风捉影处理欧阳文。

    不过,接下来解放军报的工作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,彭总1952年从朝鲜回国后就长期主持军委工作,许多重大决策都有他的参与、批准,那该如何表述?

    有些问题可以淡化,但有的事件无法避开,解放军报要宣传军队工作也必然会涉及。欧阳文为之苦恼,他还是认可彭总的,所以在谈到建国初期军队改革时,都是说彭总“整顿指挥系统”。

    这句话他摸不准是否能发表,就去请教了副总长张爱萍,得到张爱萍肯定后,他才发表。从1959年到1961年调任前,关乎到这方面的社论文章,欧阳文都会用“整顿指挥系统”这个词,当时明面上没人反对,但却成了隐性的“炸弹”。

    欧阳文对于这些背后的风险并未察觉,他想着在宣传口如此表述都没事,别的岗位那更不会有问题了。

    所以1964年,当他转而负责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后,又一次在大会上说:“彭德怀对军队整顿有积极作用。”这本只是一句客观的评价,却被有心之人记了下来,向上级汇报说欧阳文跟彭关系密切,还在吹捧。

    有的事情就怕联想,欧阳文多次称赞彭总,上级再信任,也架不住一直吹风,干脆就把他降为“顾问”,实际没有任何权力。

    往后的13年里,欧阳文职务没再改变过,旁人担心影响到自己,也不敢跟他说话。他就每天穿着军装进出机关大院,看看军报,保持着军人作风。

    1977年,欧阳文所在的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转成地方高校,他的身份也划成了地方干部。这个结果让他难以接受,逢人便说:我是军人,属于总参。

    不过作为一个老革命,不满归不满,一开始欧阳文还是准备接受的,但没想到地方系统不知道该怎么安排,就不愿接收。这让欧阳文有些气愤,选择去北京要回自己的军人身份。

    欧阳文按照组织程序,先找到总参,副总长张爱萍原先跟他来往很多,两人坐下后并未寒暄,张爱萍直接说:部里刚开始改革,先别急着动。欧阳文听出言外之意,很快就起身离开。

    次日欧阳文又去找了另一位副总长王诤,王诤安排他住进总后勤部南小街招待所,留下电话并告知“等我消息”。但等了20天没有答复,欧阳文坐不住了,接着往上找总政。

    奈何总政三位副主任梁必业、黄玉昆、徐立清都给出了类似的答复,核心意思就一个:欧阳文所在单位已转为地方,他的组织关系也已经属于地方了。

    欧阳文不死心,仍多次登门拜访,他去黄玉昆办公室门口等,整整一个上午后,黄的秘书出来说:您先回去吧,黄主任临时加会了。

    欧阳文不肯走,在门口接着抽了三根烟,秘书又出来低声说:刚刚问过主任了,他说军队老干部太多,没有合适位置安排。

    此番推词让欧阳文明白再等下去也没结果,就转而去找徐立清。徐的秘书听到他名字后说:“我们知道您的名字,组织已经有安排。”欧阳文急切问什么安排?得到的还是去地方那套说法。

    种种遭遇让欧阳文很难过,回招待所后开始整理当年自己的文件和任命通知,他梳理成材料,用证据表明自己并未脱离军队。奈何没人收,也没人帮忙。

    四处碰壁的他只能将希望寄托在了王诤身上,开始频繁打王诤的电话。但要么没人接,要么就是秘书回复“首长出差去了”。直到20多天后,王诤回了电话:等我三天。

    王诤没有食言,只是,王诤能争取到的职务为国务院下的国防部第十研究院副院长。并非军队干部,也不是地方干部,折中了一下。

    欧阳文愣愣盯着文件看,上面身份栏写着“技术干部”,单位是国务院下属。王诤知道他没实现心愿,叹了口气说:这是现在唯一能走的捷径,你在系统里还有朋友,但不多了。

    这些天的遭遇已经让欧阳文明白很多,他点点头,对王诤表示感谢后,没有立即签字。他回到招待所想了很久,最终给家里打电话说不回西安了。次日,他在任职命令上签了字,成为一名技术干部。

    这一年欧阳文已经65岁,所在的又是未涉足过的岗位,因此实际工作并不多。空余时间里,他仍希望能恢复军人身份,于1978年以“退役干部口述”的名义,向军史编辑部递交名为《某一时期的军报工作纪要》的材料。

    里面讲的是他在解放军报编委会时的一些历史,其中对“整顿指挥系统”这个词专门说明:是由编辑部讨论通过,并征求张爱萍同志意见后刊发。

    其实欧阳文还是希望用这种方式来澄清自己的过去,找机会回到军队。但军史编辑部没有回复,欧阳文接着投递,就被退回,理由是“资料不全”。自此,他明白不会再有可能。

    到了晚年,欧阳文对此仍是郁郁,日记本扉页上最大的一句话是“我从未脱离军队系统;我不接受‘技术干部’的结论。”

    2003年,欧阳文病逝,享年91岁。他的家属希望能以原军职告别,可惜未获批准。

    最后,欧阳文葬在了塔山烈士陵园,墓碑上写着“欧阳文将军之墓”,作为昔日的4纵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,他终于能以军人的身份,陪伴在众多老战友身旁。

    其实欧阳文将军的事情不是个例,当初军改让军队与地方系统“并轨未合编”,原本带有军队番号的院校、研究院、工厂,一旦改为地方编制,就有一大批人难有归属。

    据总政1978年的内部通报,1976年到1978年间,有1200名左右原军队技术干部转到地方,其中近三成未获妥善安置,他们大多采取“静退”处理。生活虽有保障,身份却很尴尬。

    时代之下,个人是渺小的啊。